听!鲁迅、叶圣陶、王蒙、杨绛、叶嘉莹等作家这样讲读书

读书有什么含义?为什么要读书?怎么读书?

作家鲁迅,文学家、教育家叶圣陶,“人民艺术家”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,作家、翻译家杨绛,中心文史研讨馆资深馆员叶嘉莹这样说——

BOOK

01

鲁迅:爱看书的青年,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

爱看书的青年,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,即课外的书,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……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空闲,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,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,也要泛览。

……

总归,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:咱们主动的读书,即嗜好的读书,讨教他人是大略无用,只好先行泛览,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;但专读书也有弊病,所以有必要和实社会触摸,使所读的书活起来。

听!鲁迅、叶圣陶、王蒙、杨绛、叶嘉莹等作家这样讲读书

02

叶圣陶:书为你自己用

读书有三种情绪:一种是肯定信从的情绪,但凡书上说的话便是天经地义。一种是批评的情绪,用现实生活来检验,但凡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,取它,否则就不取。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情绪,从书上学到些什么,用来点缀自己,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,不致受人家嘲笑,以为一无所知。

……

青年应当抱并且有必要抱的是第二种情绪。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意图,读书仅仅达到这个意图的许多手段之一……这点定见虽然浅薄,对于被围在闹嚷嚷的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。

听!鲁迅、叶圣陶、王蒙、杨绛、叶嘉莹等作家这样讲读书

03

王蒙:读书需趁早

读书需趁早。这里面有两个意思:第一,趁着童年、少年的这段时期,多读书。时至今日,很多的书,我都是儿童时期阅读的,无论是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千家诗》,还是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等。

第二,要“加码”读书,要“超前”读书。这个说法可能和某些人所提倡的按部就班不完全相同。由于,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,乃至是后来,都有一个习惯,即若这本书我能懂30%—40%的话,就一定要去读。

在阅读的过程中,直到读完了今后,大约就能懂50%或60%了。假如我已经有这样的理解程度了,待回头再来翻翻的话,差不多80%至90%,乃至于100%都能读懂了。

听!鲁迅、叶圣陶、王蒙、杨绛、叶嘉莹等作家这样讲读书

04

杨绛:每本书都别有天地,别有日月星辰

每本书都别有天地,别有日月星辰,并且还有生计其间的多个人物。咱们很不用巴巴地赶赴某地,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制的赝品或“栩栩如生”的替身,只要翻开一页书,走入真境,遇见真人,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,别说些什么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!咱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,并且顷刻可到。

虽然古人把书说成“汗牛充栋”,但书的世界却是真实的“天涯若比邻”,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。世界再大也没有隔绝。而咱们却可以足不出户,在这里随意履历,随时拜师求教。

听!鲁迅、叶圣陶、王蒙、杨绛、叶嘉莹等作家这样讲读书

05

叶嘉莹:以传统感发生命

小时候,长辈在家里教我读传统经典,第一本书是《论语》。长辈教我时并不偏重字句训诂,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,并注重背诵。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磨难时,常常会有一两句《论语》中的话闪现出来。

……

随着年纪增长,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会逐渐深入。名篇巨著所包含的古人的思维、情感、修养、志意,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。不是要死记硬背,而是将这些与自己的人生融汇在一起,这才是学习的真实意图所在。开始在国外教学时,我的英文虽然不好,可是学生十分喜爱听我的课,这正是由于他们从诗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含义和真理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lhjjj.com/biao-12234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年4月6日
下一篇 2023年4月6日

相关推荐

粤公网安备 44522402000168号